歐陽建:微碼公司營銷副總
李斌:微碼公司研發副總;
李富才 王超棟:營銷骨干,歐陽建的下屬。
王曉彤:王程之女,創二代,普林斯頓學成歸國,承接其其父親王程的事業。
陳威:微碼公司新銳項目經理
接上周。
“那么華為是如何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呢”會議室里有人問?大家抬頭望去,提問的人是品牌部的孫楊。
孫楊方頭大耳,一臉福相,他是公司的一名90后干部,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公司,最開始做研發,后面主動提出調到品牌部。他到品牌部后,充分發揮自己熟悉公司產品的優勢,很快把公司品牌部工作梳理的井井有條,創造出一副新天地,獲得客戶的一致好評。
張笑天回答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也是任正非總結華為成功的秘密。在華為內部有一句話叫做:寧可百日不戰一戰必勝。
當機會點過來的時候,經過系統科學分析,要么不響應,一旦確定為主航道,便千軍萬馬的朝著一個缺口沖擊,將其拿下。
在華為是通過IPD流程來對機會點進行過濾和收縮的。大家請看這張圖。
張笑天邊講邊畫下這幅圖。
“對用戶的需求和機會進行分析,可能有10個機會點,但是經過市場洞察流程對其進行篩選,最后篩掉8個機會點,把最有價值的進入開發管道,當然進入開發管道后,也并不是一定要做這2個,而是通過概念和計劃階段,再次篩掉1個,進入開發管道,進入飽和攻擊。”
“那如果這個不成功怎么辦?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太危險了吧?”下面有人問到。
“這是個好問題。”張笑天贊到。
“國內的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很少對機會點進行收縮和過濾。來了就做,萬一成了呢。這實際上管理層沒有盡到真正的責任,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不敢決策取舍。然后再戰術上做了很多事情。”
“是不是取舍沒做好,決策錯了,就是管理層的責任,如果不進行取舍做了很多項目沒有做好,就變成了工程師的責任”下面有人插話說。這句話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
張笑天跟著笑了起來,漏出整齊和雪白的牙齒。
“我和大家講個故事。某一次巴菲特問一些大學生,如果想要擁有一輛車,那么他們會選擇什么牌子的車呢?大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數都選擇那些時尚酷炫的、功能突出的品牌。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巴菲特補充了一個條件,那就是一生中只能擁有這一輛車,那么應該如何選擇呢?由于只能選擇一輛車,人們的選擇會更加謹慎,思考也會更加嚴密,一些喜歡法拉利的人,可能不得不考慮其對于家庭而言的實用性,不得不考慮維護和保養成本……。
巴菲特說:“你會很愛惜這輛車,保養它,關心它。當然,你的人生可以擁有很多輛車,但卻擁有一個身體和一個大腦。現在他們運行的很好,但他們一輩子跟著你,你需要好好的愛惜他們”。
如果人們能夠像保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每一個決策機會,能夠將每一次重大決策當成最后或者唯一的決策,那么一定會變得更加謹慎,一定會采取最嚴謹的方法來保證決策的合理與高效。
巴菲特有個著明的打卡機理論: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機會——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擁有的投資次數。當你把卡打完之后,就再也不能進行投資了。
在這樣的規則之下,你將會真正地慎重考慮你做的事情,不得不花大筆資金在真正想投資的項目上。實際上巴菲特的20次機會是建立在大量的調研和洞察的基礎上的。這就是散戶和巴菲特最大的區別。
任正非所說的在大機會時代不做機會主義者,一旦確定主航道后,就用范佛里特彈藥量進行飽和攻擊。其實和巴菲特的是一個意思。這也是IPD的核心思想之首“產品研發是一項投資行為”的真正含義。
如果沒有深入的洞察做這樣的決策,那就無異于舉著火把走過裝滿炸藥的倉庫,即使能夠決策正確,也是僥幸。
事實上,很多公司引入IPD并沒有起到華為那樣的效果,就是缺乏這種作戰前移,缺少調研和洞察。所以高層在決策的時候也沒有依據。他們既沒有方法論,也不愿意花資源。他們寧愿開很多項目,以十倍的資源來反復試錯,也不愿意在前面投入資源……”
王曉彤聽到這里心念一動,她曾經讓李斌統計一年做多少個項目。雖然有了預期,但統計結果還是讓她都大吃一驚。去年一年微碼公司大大小小的項目做了70多個,但批產率不到3%。怪不得給研發加了30%的人,還整天給我哭人手不夠呢。
微碼的研發人員總數在這個細分行業其實也不算少,但因為做的項目多,分到每個項目上的人都是捉襟見肘,只有加班加點。同時因為全部人都在項目里“忙“,根本沒有時間去研究消費者需求和他們的痛點,因為資源分散,無論性能還是體驗上很少能勝出競爭對手,所以批產率很低,更不要說精品了。這就是為什么微碼公司,雖然加班很多,但效益也不好的原因。
想到這里王曉彤嬌軀一震,激靈靈打個冷戰:研發是一項投資行為,可不是散戶炒股票啊。
這個時候王曉彤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