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企業學習華為IPD的敗多成少?
在多年的咨詢實踐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兩點:
1
一是歪嘴和尚把經給念歪了,有些咨詢顧問基于能力或經驗限制,在給企業傳授IPD的時候形在神不在,譬如把PDT經理當成管控項目的項目經理,把以客戶為中心的為業務服務的流程,變成了一堆“管控”流程的表格,當然以失敗告終。
2
第二,IPD是一場變革,而且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變革。企業并沒采取科學的變革
方法論進行變革,變成“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尷尬,變革的動力被變革阻力抵消,最后以失敗告終。
關于第一點企業關鍵是選好咨詢顧問,如:有沒有在華為真正踐行過IPD?有沒有實施IPD的成功經驗?咨詢顧問的邏輯和思路是否清晰?
關于第二點,要講科學的變革方法論。僅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足夠的,得有變革的方式方法。在這里和大家主要交流第二點——變革的方法論,因為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變革的時候,是因為沒有掌握變革的方法論導致的失敗。
約翰·科特是世界頂級的頂級企業領導與變革領域權威,33歲即成為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他提出了著名的變革的方法論——變革八步法:
第一步是建立緊迫感,約翰科特還專門為此寫過一本書叫做《緊迫感》,在里面
有這樣一段話:“我曾經屢次被人問起一個問題:“人們在試圖進行變革時所犯的最大一個錯誤是什么?”我再三考慮,最后決定對此的回答:他們沒有在足夠多的人當中建立足夠強的緊迫感,把它當作跳板,向某個新的方向奮然一躍。”
在和企業進行IPD輔導的時候,為了使企業意識到建立緊迫感的重要性,我經常讓他們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想象一下:你住在 37樓,在你家陽臺有個寬30厘米的木板通向對面的陽臺,現在我讓你爬過去,你會不會爬?”
大家紛紛搖頭,說:“爬過去有什么好處嗎?張老師?”“爬過去有5萬人民幣,爬過去就是你的了!”我說。這個時候大家繼續搖頭;“假如對面有50萬,可以付個房子首付了,爬過去50w就是你的了,你爬不爬?”
這時有些人開始猶豫,有些人緩緩舉起了手,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搖頭;
“好,現在對面陽臺上一分錢都沒有,但是你的陽臺上著火了,爬過去能得救,不爬就會被燒死,你爬不爬?”我繼續問大家。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說:“爬!”。
“這個時候對面陽臺可是一分錢都沒有。” 我再次提醒大家。
“沒有也爬。”大家說。
“可是,剛剛給你們50萬的你們都不愿意爬啊?”我問
“這次不爬就燒死了。”大家回答。
是的,這就是緊迫感的作用。沒有緊迫感的時候,即使前面有很多的利益等著大家,但是大家還是在猶豫、彷徨,沒有勇氣爬過去。但是一旦有了緊迫感,“著火了”——不改變不行了,火燒到屁股后面了,這個時候即使前面沒有任何利益,大家也會縱身一跳。
生活中很多人減肥,戒煙也是這個道理。你給他講再多好處,往往也不為所動,煙民還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反例出來。但是某一天醫生很嚴肅的告訴說:如果你再不戒煙,你的整個肺將來都要被切掉,只能依靠呼吸機來呼吸,這個時候這個人一定能夠把煙給戒了。
這就是約翰科勒所講的:朝著某個新的方向,縱身一躍。
華為的任正非深諳變革之道。
2000年,華為銷售額達220億元,再創新高,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任正非卻在華為內部各種場合大談危機和失敗。并且寫了著名的文章《華為的冬天》,劈頭蓋臉一瓢冷水: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么辦?
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業界對任正非發此文的背景非常不解,有人認為這是任正非為IT業敲響的警鐘,也有人說任正非是“作秀”,還有人猜測是華為在為人事變動制造輿論……
其實當時的背景是任正非在為華為的IPD變革營造緊迫感。
這就是領導的智慧。
那么你在公司實施變革時候,有沒有營造緊迫感,你是如何營造緊迫感的?
本文鏈接:http://www.haohaoaini.com/guandiandongcha/531.html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