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10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最近,鴻蒙電腦的發布刷屏科技圈——完全自主的微內核架構、2700多項核心專利、10億臺生態設備構成的護城河。央視媒體,人民日報發文背書。
截至2025年5月22日,單單華為商城一個渠道,售價23999元的MateBook Fold折疊筆記本預約突破10.2萬人。售價7999普通版預約突破4萬人,累計14.2萬人。這就是市場給予創新者的獎勵。
做企業當如斯:要名有名,要利得利。
在中小企業管理層羨慕的同時,更應該看見:這場勝利背后,是華為連續25年對IPD體系的堅守。
從基站到企業網,從光伏逆變器到智能手機,從芯片到智駕汽車的問界,現在又創新的推出鴻蒙電腦,華為瞄準客戶靶心需求,用產品創新抓住一個個的機會點,對新業務不斷的攻城略地,這里面的背后英雄就是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體系。這給中小企業的啟發——創新不是豪賭,而是用科學管理把技術"子彈"打進客戶痛點的槍膛。
這套體系讓華為故障率下降95%,產品上市周期縮短50%。這也是華為跨行進入車企,車的質量和可靠性就能高于傳統造車廠商原因。
根據羅蘭格在中小企業實施C-IPD咨詢的經驗,成功實施IPD的企業研發浪費減少50%以上,產品收益至少提升100%以上。而中小企業無序研發的浪費是至少三倍以上。
鴻蒙團隊五年重構500萬行代碼的背后,藏著一套精密作戰機制:需求管理漏斗篩選出20%真正影響用戶體驗的功能,跨部門PDT團隊同步解決硬件適配與軟件生態難題,模塊化開發讓攝像頭模組復用率超70%。
這正是IPD體系"精準打擊"的威力——用流程保證技術投入始終指向客戶的靶心需求。
反觀中小企業常見困局:創始人拍腦袋定需求,工程師閉門造車開發產品,產品上市才發現競品早已占據客戶心智。某智能硬件公司曾投入百萬開發"情感交互"功能,模具開了,推廣費用花了,上市之后才發現因工業場景噪音問題淪為雞肋,這正是缺少IPD"需求分層管理"的代價。
1. 需求煉金術:用客戶血淚代替老板臆想
華為IPD鐵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無差異化不立項"值得借鑒。羅蘭格IPD咨詢客戶千味央廚,用"堆蒸不破"等真實痛點倒逼研發方向。三個月后,他們砍掉60%花哨功能,聚焦"堆蒸不破,多快好省"單點突破。上市首年突破兩個億。
2. 跨部門"人肉協同":5人公司也要建作戰室
編輯搜圖
不要被華為的IPMT、PDT等術語嚇退。羅蘭格輔導一家10人規模的智慧家居公司這樣實踐:每周一CEO帶著硬件、算法、供應鏈負責人開"鐵三角作戰會",用白板同步進度、風險、資源缺口。為了貫徹IPD中“研發人員必須做工程商人”,他們甚至發明"人質機制"——硬件工程師必須駐場代工廠兩周,確保設計圖紙能落地生產。
3. 模塊化生存:小公司的"樂高式創新"
學習華為CBB(公共構件模塊)思維,哪怕只有一款產品也要構建"技術貨架"。羅蘭格咨詢輔導的某工業傳感器企業將核心算法封裝成可插拔模塊,新產品開發周期從6個月壓縮至3個月。當客戶提出定制需求時,他們像搭積木一樣組合現有模塊,邊際成本下降40%。
4. 中小企業更要抓住本質:砍掉50%流程,保留100%精髓
a. 需求過濾:收集100條客戶反饋,只保留3個高頻痛點;
b. 項目生死看板:每日更新進度偏差、質量缺陷、成本偏差;
c. 周會復盤:進度落后團隊周末強制加班補課;
一流的流程是護城河,混亂是產品開發的墳墓。羅蘭格輔導某大健康企業用這套辦法,6個月跑通從概念到量產的完整閉環 。其高管坦言:“原以為IPD是個很重的業務,但是發現是我的認知錯誤,通過羅蘭格咨詢顧問項目陪跑。6個月就完成了產品上市,比原先提前7個月。”
鴻蒙電腦撕開操作系統壟斷鐵幕的今天,中小企業研發管理者更需要清醒認知:在VUCA時代,創新已從"天才的靈光一現"變成"體系化能力的較量"。華為用25年驗證的IPD體系顯示——單點打不過系統,流程建設越痛,市場廝殺越從容。
當你的團隊能用同一張表格說清"客戶要什么、我們在做什么、明天交付什么",當周報從流水賬變成戰果清單,當技術不再為PPT服務而是直接變現——這些才是IPD真正內涵。
羅蘭格專注于IPD落地式咨詢服務,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微信或電話交流聯系。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