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家企業做IPD咨詢,因為羅蘭格咨詢是量體裁衣進行IPD咨詢,所以在咨詢前首先進行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大家都反復提到一點:因為部門分工不清晰,導致跨部門溝通困難。
如果按照大家的痛點,那應該是梳理工作職責,明確跨部門工作界面。
但是深入分析完,我們發現這個公司的跨部門溝通困難,并不是大家以為的職責不清晰,部門與部門工作界面不清晰,而是恰恰相反:跨部門溝通困難是職能組織下部門分工太清楚導致。
譬如在這個公司中工藝的職能被切割成三個部門,一個是研發工藝部門,一個是NPI工藝部門,一個是生產工藝部門,而且每個部門分工明確:研發工藝負責A樣,B樣的作業指導書,生產工藝負責C樣,D樣的作業指導書,NPI工藝負責DFM,分工不可謂不夠清楚吧。但是既然是工藝就存在交叉重疊,重疊的部分就容易扯皮,于是給大家的“感覺”是分工不夠清楚,清楚不就各司其職了嘛的假象,這實際上不是分工不清楚,分工過細過清楚而導致的內卷:是“三個和尚沒水喝”。
另外這樣的清晰分工下存在很大工作隱患:生產工藝不參與A樣,B樣,怎么能夠負責起來現場工藝?研發工藝不懂現場,做的工藝怎么能夠接地氣,指導生產?至于NPI工藝負責DFM更是無從談起,DFM上接研發下接生產,現在的NPI工藝既不負責研發工藝也不負責生產工藝浮在空中。
可想而知,僅僅是一個工藝的職能,三個部門攪在一起,溝通界面是何等復雜,何等頭疼,誰都不服誰,那怎么辦?
于是三個工藝部門呼吁總部派遣一個協調員,來協調管理他們之間的矛盾。貌似是個好辦法,但是溝通界面也就更復雜了。再出了溝通問題怎么辦?難道還加一個協調3個工藝部門+協調員的協調員?這個時候不知為什么,我頭腦中總出現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再加面的畫面。
那么這個公司跨部門溝通困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羅蘭格咨詢顧問解決過很多企業這樣的問題,根本原因是——1.)職能式的組織結構;2)——缺少客戶意識。
是的,根源在于職能式的組織結構和客戶意識的缺乏。職能式的方式除了老板,沒有人對最終的業績負責。各個部門各自為政,雖然有時雖然各部門的感覺很好,但是總體效率低下,產出線越來越難,這也直接導致市場意識、客戶意識薄弱,跨部門溝通困難。要預算,大家都爭;要任務,大家都退;各個部門不斷的要人,不斷地要求加薪。而市場問題、難啃的骨頭遲遲無法解決。
從客戶需求到產品開發到產品銷售到產品交付及服務,中間環節復雜無法全流程打通,沒有人對最終的經營業績負責。企業的產出線業績開始下滑,企業高管的重心都放在內部協調上和拉平信息上,所以協調會議越來越多,高管的時間都放在內部,越來越沒有時間拜訪客戶/供應商。
在職能式的組織結構下,每個部門都成長為一個自我保護自我生長的“怪物”:都是部門站在部門角度,而非擊敗競爭對手、取得市場/財務成功的整體角度;
在羅蘭格咨詢中,將職能式組織結構遇到的典型問題總結如下,方便大家對照自查:
不真正關注客戶需求(“我們按照市場部提出的要求開發產品”)
“各人自掃門前雪”(“你們的事情,而不是我們的事情…”) 簽字審批手續繁雜,沒完沒了地轉來轉去,造成機構臃腫 決策緩慢,或者決策不當(踢皮球,嗓門或權力大的人進行決策) 協調溝通困難,各執己見(每個部門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關注所謂的部門利益,而不是公司產品的整體表現(在部門中表現好的人不一定對產品或公司好) .......
總結:管理大師明茨伯格說:什么是組織。組織就是將工作拆分成若干個不同的任務,再協調整合起來以完成實現工作目標的各種方法的總和。當協調成本大于分工成本的時候,這個企業的效率必然是低效的,對內拼命內卷和損耗,而新客戶、新市場無暇顧及。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