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意圖就是在戰略管理領域的遠大目標。1989年,美國學者加里.哈默爾和C.K.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經典論文《戰略意圖》中,首次提出了戰略意圖的概念:
“在過去20年里上升到世界領導地位的公司,最初都具有與其資源和能力極不相稱的雄心壯志。但是他們在組織的各個層面獲得的成功令人著迷,而且在過去10年到20年里、在尋求全球領導地位的過程中,一直保持找這種令人著迷的事物。我們把這種令人著迷的事物定義為‘戰略意圖’。”
1987年成立的華為,是一家無資本、無背景、無技術、無人才的私營企業,在創始人任正非及創業團隊的奮力牽引下、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奮斗中,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從積極跟隨者到行業領先者,成為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的過程,就是戰略意圖概念的最好詮釋。
本文將從確立戰略意圖、戰略思維方式和戰略實現策略等三個方面,探討華為是如何通過戰略意圖牽引組織發展、實現商業成功的?
01
確立戰略意圖
要通過戰略意圖牽引組織發展,首先需要確立戰略意圖;而關于確立戰略意圖的話題,需要回答2個問題:為什么要確立戰略意圖?如何正確地確立戰略意圖?
1). 為什么要確立戰略意圖?
對于公司來說,確立戰略意圖能夠確保長期資源配置優先順序的連續性、即按照戰略意圖優先配置資源: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經不住短期盈利機會的誘惑,就會分散有限的資源、削弱在長期目標上的資源配置強度,這其實是一種浪費、是比資源有限更加嚴重的問題。
任正非認為華為成功的密碼就是:圍繞在電子信息領域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的戰略意圖,始終堅持只做一件事、持續地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
“華為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我們成長起來后,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墻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墻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墻口’沖鋒。
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墻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在大數據傳送上我們領先了世界。引領世界后,我們倡導建立世界大秩序,建立一個開放、共贏的架構,有利于世界成千上萬家企業一同建設信息社會。”(2016年3月5日,任正非接受新華社專訪:二十八年只對準一個城墻口沖鋒)
對于員工來說,確立戰略意圖能夠幫助員工樹立值得長期努力和承諾的目標、激勵員工長期艱苦奮斗,在幫助公司實現戰略意圖的同時、自身也能夠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
華為創業之初,中國通信市場的格局是七國八制,即來自7個國家、8種制式的機型,唯獨沒有中國的通信設備,任正非用十年之后“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必有其一”的戰略意圖,吸引其追隨者與他一起去承擔起改變電信市場格局、讓中國通信產品自立于全球通信之林的使命。
華為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意圖之后,有一個高管對任正非說:“老板,我現在很迷茫,十多年前你蠱惑我們說,十年后三分天下我們有其一;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什么?”
這句話對任正非刺激很深,2011年1月17日,任正非在市場大會上首次提出華為新的戰略意圖——超越美國:“在通信行業上我們要追趕超過他們,我們在信息領域上為什么不能全面超越美國呢?我們提出了新的歷史使命,在信息領域里與美國公司正面競爭。”
2). 如何正確確立戰略意圖?
戰略意圖因行業而異、因企業而已、因發展階段而異,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樹立成為全球行業領導者的戰略意圖:對于大企業來說,要成為全球產業的領導者或領先者;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要成為細分行業或細分市場的領導者。因為只有成為領導者或領先者,才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否則就會陷入同質的、激烈的價格競爭,無法獲得長期的生存與發展。
華為是從代理銷售交換機開始起步的,但是華為在創業初期就確立了“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必有其一”的戰略意圖,引導華為將通過代理賺到的錢投入通信設備研發,積累了人才、資金、經驗和戶對的信任,驅動華為從眾多交換機代理商中脫穎而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1998年,華為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2013年,華為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
“當我們積累到一定規模時,代理商認為我們可能會控制市場,就不給我們供貨了,所以斷供我們不是第一次碰到,我們也才知道必須要開發自己的產品才能生存下來。
我們最早開發的產品是40門模擬交換機,今天看來那個東西超級簡單,當時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很大壓力的。那時中國剛剛開始開放改革,小招待所、小商店需要小型設備,給了我們機會。我們從研發小型設備開始,積累了人才、資金、經驗,積累了客戶對我們的信任,才一步步往前走。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不是賺到錢就自己趕快消費,而是很節約,把賺到的錢再投入到研發中,所有一切精力都奉獻給客戶,贏得了客戶的信任。”(2019年10月22日:任正非接受歐洲新聞臺采訪紀要)
當成為了CT通信行業的全球領先者之后,華為進一步確立了“要成為ICT信息與通信行業領導者的戰略意圖”,進一步打開了華為的業務成長空間、驅動了華為的商業成功和持續發展。
“堅持聚焦管道的針尖戰略,有效增長,和平崛起,成為ICT領導者。業務與人力資源政策都應支撐這一戰略目標的實施。
我有一個想法,針尖戰略的發展,其實就是和平崛起。
我們逐漸突進無人區,踩不到各方利益集團的腳,就會和平崛起。堅持這個戰略不變化,有可能在這個時代行業領先,實際就是超越美國。因此戰略目標中,將‘超越美國’這句話改為‘有效增長,和平崛起,成為ICT領導者’。
將來業務政策、人力資源政策等各種政策都應支撐和平崛起這樣一種方式。”(2014年6月24日,任正非在人力資源工作匯報會上的講話)
02
戰略思維方式
確立戰略意圖需要建立戰略思維方式,戰略思維方式要兼有聚焦與發散的特點、并達成有機的統一:聚焦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梳理戰略意圖、長遠目標,確定大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發散思維方式可以幫助為實現長遠目標而做出路徑選擇、策略選擇,并對環境變化和機會保持敏感性。這正如毛澤東當年為抗日軍政大學題寫下的校訓:“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1). 聚焦思維方式
為了能夠在電子信息領域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任正非在華為提倡“烏龜精神”:認定目標,心無旁騖、艱難爬行,不投機、不取巧、不拐大彎彎,跟著客戶需求一步一步地爬行;華為堅持爬了二十多年,終于爬到了行業的世界領先。
“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受資本市場的約束和綁架,我們可以為理想和目標‘傻投入’,所以我們可以拒絕短視和機會主義,我們只抓戰略機遇,非戰略機會或短期撈錢機會可以放棄,這是資本和股東做不到的,只有理想主義者可以做得到,為理想和遠大目標敢于加大技術、人才、管理體系和客戶服務的長期投入,看準了,舍得為未來的目標連續投、長期投,避免了短期行為,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艱苦和磨難,華為就是一只大烏龜,二十多年來,只知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不被所謂互聯網‘風口’所左右,回歸商業精神的本質,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
華為隨便抓一個機會就可以掙幾百億,但如果我們為短期利益所困,就會在非戰略機會上耽誤時間而喪失戰略機遇。所以,華為的‘傻’,還體現為不為短期掙錢機會所左右,不急功近利,不為單一規模成長所動,敢于放棄非戰略性機會,敢賭未來。敢賭就是戰略眼光,就是聚焦于大的戰略機會,看準了,就集中配置資源壓強在關鍵成功要素上。
華為多年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堅持管道戰略,通過管道來整合業務和產業。通訊網絡管道就是太平洋,是黃河、是長江,企業網是城市自來水管網,終端是水龍頭,沿著這個整合,都是管道,對華為都有用。當然,管道不僅限于電信,管道會象太平洋一樣粗,我們可以做到太平洋的流量能級,未來物聯網、智能制造,大數據將對管道基礎設施帶來海量的需求,我們的責任就是提供聯接,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2015年12月18日:彭劍鋒專訪任正非紀要)
2). 發散思維特點
任正非在聚焦思維的同時、也具有放散思維的特點,提倡“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堅持開放的文化會孕育開放的思想、開放的思想會孕育出多樣性和更多發展路徑的分支,確保華為在面臨未來不確定性和黑天鵝突變時擁有充分選擇權、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文化是企業生生不息的土壤。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成為華為開放文化的思維符號。
開放的文化會孕育開放的思想。無論是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還是主航道的無人區,開放的思想會孕育出多樣性和更多發展路徑的分支,讓華為在面臨未來不確定性和黑天鵝突變時擁有充分選擇權。
分支的選擇權,正是地球生命繁榮進化、避免熵死的根本,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特性。企業的分支選擇權,只誕生在開放、非平衡的環境中,并由企業的理性做出最終選擇。
在企業戰略方面,任正非為大管道戰略定義了開放的屬性,‘我們把主航道修得寬到你不可想象,主航道里面走的是各種各樣的船。要開放合作,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不做成吉思汗,不做黑寡婦,通過深淘灘低做堰,華為積極開展與業界合作,構建日益高效的產業鏈和繁榮的生態系統,不斷做大產業規模。
在科技研發的勢能積累方面,任正非經常旗幟鮮明的反對自主創新。在具有可選擇性的領域,華為更愿意采用合作伙伴的解決方案,并對其持續優勝劣汰、吐故納新,從而長期保持與業界最優秀的伙伴進行合作。如果戰略結盟,甚至并購合作伙伴,就會失去選擇權,失去選擇權則意味著臨近熵死。
華為的開放性還體現在作戰空間的與時俱進。華為通過不斷積累核心能力,一方面是在當前核心領域力求深入無人區,構建獨特競爭優勢;另外一方面也根據行業價值轉移的趨勢,不斷擴大作戰空間。這些年來,華為從CT發展到IT和消費者領域,作戰空間的有序擴張使華為長期積蓄的內在能量得到極大的迸發。”(2017年1月6日,2012實驗室技術思想研究院秘書處:華為之熵,光明之矢)
03
戰略實現策略
實現戰略意圖建立市場領導地位的目標,要靠企業長期積累起來的核心能力、要將無限遠大的抱負與必然有限的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平衡好目標與能力之間的關系。
1). 從能力角度看目標
從能力角度看目標,有利于看到自身的局限性,要知道無限遠大的目標抱負,雖然可以使能力發揮到極限,但最終還是要受到能力的制約。
2001年,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的華為,為了能夠成為世界一流設備供應商、而開始走向世界的時候,基于華為當時的能力,也只能是在偏遠、動亂、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為抓住最后的機會而不懈地努力、在市場的狹縫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因此,世界巨頭都云集中國,公司創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門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競爭,我們不得不在市場的狹縫中求生存;當我們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時,放眼一望,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搶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遠、動亂、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他們動作稍慢,投入稍小,我們才有一線機會。
為了抓住這最后的機會,無數優秀華為兒女離別故土,遠離親情,奔赴海外,無論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還是在硝煙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嘯災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爾及利亞……,到處都可以看到華為人奮斗的身影…
十八年的歷程,十年的國際化,伴隨著汗水、淚水、艱辛、坎坷與犧牲,我們一步步艱難地走過來了,面對漫漫長征路,我們還要堅定地走下去。”(2006年,任正非,天道酬勤)
2). 從目標角度看能力
從目標角度看能力,有利于尋求目標與能力的平衡,但絕不應忘記尋求平衡的目的是實現戰略意圖定義的目標,即通過戰略意圖牽引核心能力的提升、促進目標的實現。
任正非認為:企業間的競爭、說穿了是管理競爭,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是企業的唯一出路;華為要想成為世界級的行業領先企業,就必須在管理水平上與國際接軌,以支撐華為的全球化戰略。
“從1998年起,華為系統地引入世界級管理咨詢公司的管理經驗,在集成產品開發(IPD)、集成供應鏈(ISC)、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質量控制等諸多方面,華為與IBM、Hay Group、Mercer、PwC、FhG等公司展開了深入合作,全面構筑客戶需求驅動的組織流程和管理體系。
華為與IBM、Hay、Mercer、 PwC、德勤、FhG、蓋洛普、NFO-TNS、Oracle等公司合作,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論,從業務流程、組織、品質控制、人力資源、財務、客戶滿意度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系統變革,把公司業務管理體系聚焦到創造客戶價值這個核心上,經過不斷改進,華為的管理已與國際接軌,不僅承受了公司業務持續高速增長的考驗,而且贏得了海內外客戶及全球合作伙伴普遍認可,有效支撐了公司全球化戰略。”(2004年4月28日,任正非在廣東省委中心組“廣東學習論壇”報告會上作的專題報告:華為的愿景、使命、價值觀)
04
結束語
任正非具有兼有聚焦與發散特點的戰略思維方式,不僅確立了華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意圖,而且較好地處理了華為無限遠大抱負與必然有限能力的平衡關系,牽引華為持續發展成為了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
文章來源于網絡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