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影響了他個人和華為公司經營
任正非出國有個習慣,除了與海外員工座談外,再就是寫考察報告。每篇考察報告幾乎都是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01年4月24日發表的《北國之春》。
本人認為:任正非是思想灰度,外表收斂,內心奔放,鐵骨柔腸,家國情懷。這一點在《北國之春》一文中充分體現出來。
任正非是個“理工男”,但文筆很好。1996年華為生協(生活協會)成立“作協”,任正非是會員(共有24名會員,五位理事,作協主席為華為宣傳部長朱建萍,現居美國)。綜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大多數是一手錦繡文章,一手經世致用。個人的成功是一系列成功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從任正非的一篇篇美文中可以看得出。不過任正非的寫作表達能力,除了天賦異稟(其父母都是教師,其母親是語文老師),更多是基于其后天的努力,勤于思考,勤于觀察,勤于閱讀,勤于寫作,好文筆都是練出來的。
訪日歸來后,本人也曾寫過一篇題為《感受日本企業的寒冬》的報告,當看到任正非的《北國之春》之后,感覺真地是天壤之別,立馬把拙文放到了電腦的回收站。
2015年,華為日本代表處的蘇和先生寫了一篇文章《我在日本讀〈北國之春〉》,講述了他將《北國之春》翻譯成日文的經歷。
當兩位日本本土員工(翻譯者)看到《北國之春》后,第一反應是:“這篇文章真是任總寫的嗎?是不是別人捉刀代筆?”
當日本員工看完《北國之春》后,感嘆的是:“太讓人驚嘆了!”“太了不起了!”“對日本的認識太深刻了!”
2019年9月,任總在華為深圳總部會見日本著名歌曲《北國之春》的詞作者井出博正。他告訴井出博正:“我那時寫的不光是《北國之春》,我寫的是整個日本,因為那個時候全世界都是經濟非常困難的時候,日本人是怎么度過這個最大的困難的?我們怎么向日本人學習?” 任正非還表示,自己幼時在貧窮的貴州,《北國之春》這首歌的詞曲可謂伴隨了自己的成長,對他個人和華為公司經營都有很大影響!
02
“創業難,守成更難,知難不難。”
任正非的《北國之春》盡管是一份考察報告,但如同那首膾炙人口的日本民歌,充滿了詩意與情懷,散文化的語言信手拈來,謀篇宏大,布局精巧,收放自如,瀟灑飄逸,寓意深刻,竊認為可以作為考察報告的經典范文。
開篇直達主題:
“在春光明媚櫻花盛開的時節,我們踏上了日本的國土。此次東瀛之行,我們不是來感受異國春天的氣息,欣賞滿山遍野的櫻花,而是為了來學習度過冬天的經驗。”
接下來是對日本社會的觀感:
“一踏上日本國土,給我的第一印象還是與十年前一樣:寧靜、祥和、清潔、富裕與舒適。從偏遠的農村,到繁華的大城市,街道還是那樣整潔,所到之處還是那樣井然有序;人還是那樣慈祥、和善,彬彬有禮,腳步還是那樣匆匆;從拉面店的服務員,到鄉村小旅館的老太太,從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這么平和、樂觀和敬業,他們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工作似乎是他們最高的享受,沒有任何躁動、不滿與怨氣。在我看來,日本仍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還是十年前的日本人。”
文章的最精彩之處是對《北國之春》的解讀,如同神來之筆:
“我曾數百次聽過《北國之春》,每一次都熱淚盈眶,都為其樸實無華的歌詞所震撼,為優美動聽的旋律所陶醉。北國之春原作者的創作之意是歌頌創業者和奮斗者的,而不是當今青年人誤認為的一首情歌。”
本人也曾數十次聽過《北國之春》,每一次陶醉其中,始終也認為是一首情歌,抒發的是對家鄉的懷念之情,從來也沒有從那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中,聽出其中“歌頌創業者和奮斗者”的內涵。相信大多數人(包括日本人)也沒有這樣的認知。這就是人的差異!
誰能想到外表粗獷,霸氣外露的任正非居然還有如此細膩的內心:
“一個人離開家奮斗是為了獲得美好的生活,愛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愛情就像獨木橋一樣,人家過了,你就不能過。離家已經五年,在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時候,面對自橫的獨木橋,真不知人家是否已經過去,心愛的姑娘可安在。那種惆悵,那種失落,那種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樣?”
“由此我想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來自親人的無私奉獻,我們生活、工作和事業的原動力,首先來自媽媽御冬的寒衣,來自沉默寡言的父兄,還有故鄉的水車、小木屋、獨木橋,還有曾經愛過你但已分別的姑娘……”
任正非曾私下與本人講,其夫人讀到這一段后,曾追問:那個沒有過橋的讓你惆悵、失落和迷茫的姑娘姓甚名誰?今在何方?
作為考察報告,任正非也沒忘主題,看日本,想華為,邊走邊看,且行且思。身在自然的春天,考察的是日本經濟的冬天,深慮的是華為的冬天。如本人的一篇小文的題目:“華為:以過冬天的心態活在春天里”。
“在松下電工,我們看到不論是辦公室,還是會議室,還是通道的墻上,隨處都能看到一幅張貼畫,畫上是一條即將撞上冰山的巨輪,下面寫著:‘能挽救這條船的,唯有你’。其危機意識可見一斑。在華為公司,我們的冬天意識是否那么強烈?是否傳遞到基層?是否人人行動起來了?”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華為沒有成功,我們只是在成長。”
“冬天總會過去,春天一定來到。我們趁著冬天,養精蓄銳,加強內部的改造,我們和日本企業一道,度過這嚴冬。我們定會迎來殘雪消融,溪流淙淙,華為的春天也一定會來臨。”
“創業難,守成更難,知難不難。”
這不是走馬觀花的賞櫻之旅的游記。在任正非眼中沒有爛漫的櫻花,有的只是探索與思考,行為了思,行成就思,這是一次觀察之旅,思考之旅,探索之旅。
03
過冬的棉襖是什么?現金流
任正非的這次日本之行,其實是為了調養身體。
2001年1月8日10時,任正非的母親在昆明因車禍意外去世,而隨胡錦濤外訪的任正非沒能看上母親一眼,這意外的打擊使任正非的身體垮了,身心俱疲憊。聽他親口講:那幾個月,晚上無法入眠,在床上哭,哭到凌晨三四點鐘,哭累了,才能睡兩三個小時。為了照顧任正非的身體,公司高層策劃了這次日本之行。
陪同任正非出訪的有:紀平(公司主管財務的常務副總裁),黃衛偉(公司顧問),陳培根(公司顧問),孫萍(兼日語翻譯)和本人。
出訪的行程為七天,訪問的地點包括:福岡、大阪、京都、橫濱、靜岡和東京,從福岡入境,從東京出境。考察期間,順訪了松下電工和NEC。
這是本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隨任正非去國外訪問,能在寬松的環境里與他同行考察,受益良多,可惜的是限于個人的視野與文筆,不能寫出像《北國之春》這樣的游記,暫且將親歷的幾件小事追記如下:
1.“開始學《基本法》了!”
任正非是位個性特征十分明顯的人,見過他的人恐怕都會得出嚴謹、威嚴、
霸氣、偏執的軍人印象,尤其是在工作狀態。其實,這只是任正非的A面,他還有少為人知的另一面。聽老員工講過,創立華為前后,在任正非家里是“嚴母慈父”。當企業家很大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千頭萬緒的矛盾、沖突和問題,會掩蓋、改變甚至扭曲人的性格。
在訪日期間,看到了任正非性格的另一面:
京都郊區的一個公園,有一涼亭,涼亭中有一大鐘,眾人席地而坐,任正非卻大步向前,拉響大鐘,高喊:“開始學《基本法》了!”然后,聽到的是他愜意的大笑。遠看如吾村的村長,每天清早敲鐘。公園里的日本人目瞪口呆,面面相覷。由于反應遲鈍,沒有跟上任總的步伐,沒有將此景拍攝下來,至今依舊抱憾。否則,將照片上傳網上,絕對網紅,絕對頭條。
吃飯時他也大碗喝酒(在公司他極少喝酒,要喝也只是禮節性的),可以看得出他的酒量肯定不小,高興時,也時常提議“整個小高潮”(紀平總語,她做過營銷)。
在小酒館與日本旅游的老人同唱《北國之春》和《拉網小調》時,任總唱得是如此的興奮,如此的投入,且手舞足蹈,唱到最后,只見任總真的“熱淚盈眶”,不能自已,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這位鐵骨硬漢的兒女情長。
在東京郊區公園,有供人騎馬游覽的項目,由專人牽馬,慢騰騰地圍繞馬場散步一圈。任正非上馬后,嫌馬走得太慢,甩開牽馬的馬夫,如二戰中的蘇聯紅軍,身跨東洋馬,策馬揚鞭,狂奔向前。飛揚的塵土中,是邊喊邊追趕的日本馬夫和穿著高跟鞋的中國女士,遠處是任總的“dui,jia”聲,真不知道東洋馬是否聽得懂漢語,特別是那貴州普通話,反正馬兒越跑越快。
在松下電器園內,在滿開(日本人形容櫻花的專用語,他們不知道“怒放”更貼切)的櫻花樹前,與松下的領導們一起合影時,為了烘托氣氛,任總沖出合影隊伍,從地上捧起凋謝的櫻花,撒向眾人,如同婚禮上的花童,然后是愜意的大笑。
2.“華為不需要歷史”
松下幸之助歷史館,是松下公司為紀念創業五十年建立的,規模宏大,資料翔實。在參觀過程中,任正非對感興趣的看得很仔細,對不感興趣的也就是掃一眼。他最感興趣的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松下的創業階段;另一部分是松下的國際化階段。
參觀結束后,一行人互聊觀感,本人提出:“華為以后也應該建一個這樣的博物館”。
任總接話:“華為不需要歷史”。
在其后,任總也多次講過類似的話,華為確是一個不重視歷史的公司,在其展廳,幾乎看不到華為的歷史,在公司內網上甚至也找不到多少資料。一份《華為大事記》,只有半頁紙。至于華為到底是1987年創立,還是1988年創立,工商注冊的具體時間是哪一天,創業時是七個人,還是八個人,注冊資本是兩萬,還是兩萬一千元,至今說法不一,簡直是一筆糊涂賬。本世紀初,在華為的展廳還能看到領導人們視察華為的照片(華為當年被稱為“常委公司”,因中央政治局常委均來視察過),如今已被華為的專利墻所代替。
很長一段時間,本人還經常被這句話所困惑,沒有找到答案:華為為什么不需要歷史?任正非為什么不重視華為的歷史?
參觀完畢,松下電器贈送任正非的是一件很大的書法作品,上書“松下七精神”(即“產業報國、光明正大、團結一致、奮斗向上、禮儀謙讓、適應形勢、感恩報德”,制定于1937年),估計是任總怕攜帶不便,送給了一位顧問。
看來重視歷史的松下,更重視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歷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以往的歷史是如何締造的。偉大的歷史輝煌是由核心價值觀締造的,記住歷史會因珍惜自己的羽毛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而時刻銘記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就能重鑄輝煌。核心價值觀是任正非賦予華為的“上甘嶺”,守住了上甘嶺,就守住公司的未來。至于以往那些輝煌或失敗,真地不重要。
這或許就是任正非“華為不需要歷史”的答案吧?
3.“推倒富士山”
參觀松下電器期間,任正非與松下電器的領導人初次見面,但相談甚歡,當談及日本經濟遭遇的冬天,尤其是因日元升值造成“除了棒球選手,沒有什么可出口”的困境時,任正非基于個人的分析,給出系統解決方案:
因為,“日本基礎設備十分完備,找不到什么地方還需要建設;日本的環保十分優秀,這么一個工業化國家,環保如此之好,是令人羨慕的,環保投資也找不到投入的地方;人們普遍比較富裕,教育也比較發達,啟動內需真不知道從何入手。”
所以,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發動日本民眾,推倒富士山,然后再堆起來,這樣可以解決日本的三種過剩(雇傭過剩、設備過剩和債務過剩)。”
好一個“推倒富士山”!這是任氏“破窗經濟學”,翻版的田中角榮“日本列島改造計劃”。
當孫萍女士吞吞吐吐地將這一段翻譯給松下電器的領導們時,當時的窘迫場面可想而知,要知道富士山在日本國民心中的位置,不亞于國人心中的長城、黃河和泰山。
還好,日本是個懂禮貌修養高的民族,在座的日本人,頻頻點頭,認真地聽著,只是表情有點怪怪的。
幸好,這只是一次懇談會,不涉及商務合同,否則,準砸!任正非講自己不懂營銷,并不是自謙。
4.“這就是現金流!”
大阪古城是大阪最著名的旅游觀光景點,它以天守閣為中心,位于大阪市的中央區,也是游客們在大阪旅游的必到之地。大阪古城為1931年民間集資重建,外觀5層,內部8層,高54.8米,7層以下為資料館,8層為瞭望臺。城墻四周建有護城河,附近風景秀麗。
在參觀大阪古城時,眾人皆登高遠望,欣賞著周圍的美景,陶醉在四千株櫻花環繞的古城中。
而任正非關注的卻是城中的一口古井,該井位于天守閣入口處門外。任正非站在古井旁端詳良久,若有所思,自言自語道:“這就是現金流,只要保住它,這個城堡就可以守下去。”
當后來華為過冬時,任正非也說過:“大家總說‘華為的冬天’,那棉襖是什么?就是現金流。”
不知這一觀點,是否是受一衣帶水的大阪城中的古井的啟發?
真是高人,真是高見,真是高論!
不得不服!
5.“走到頭,再回”
任正非的身體狀況不好,渾身是病,糖尿病、高血壓和頸椎病常年相伴,得過抑郁癥,還動過多次癌癥手術。一位用命來守護公司的企業家,得到的更多的是苦難,是“欲哭無淚”的折磨,以消蝕健康為代價,才有外界所看到的所謂的輝煌。縱觀華為的成長發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苦難史,如同華為形象廣告的那雙芭蕾腳,一只光鮮靚麗,一只丑陋不堪,可謂“苦難輝煌”。
在日本考察期間,任正非依然保持著散步的習慣,只要條件允許,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其實他也沒什么愛好,不過是散步,聊天和讀書。據說,他也打過高爾夫,但因脾氣太急,打了十幾桿,球還進不了洞,急了,拿起球,扔進洞,從此金盆洗手——估計是華為人原創的段子。在華為關于任總的段子很多,廣為流傳,只是段子的IP是誰,并不知道。
言歸正傳,與任正非散步絕對是個體力活,雖然他身體多病,但體質沒有問題,這歸因于苦難年代、軍旅生涯的磨難和堅強的意志。散步時,任正非目光堅毅專注,腳步齊整有力,身體端正自然,步伐靈敏快速。這可苦了陪同散步的人,必須以競走的步伐才能跟上,散步的隊形往往是一列縱隊排開,還經常看到掉隊者。
任正非散步,不看時間,大多數情況下是走累了,方往回走,近兩個小時左右的散步,可謂苦不堪言。記得有次問他:啥時回?
答曰:“走到頭,再回!”
可,啥是個頭?頭在哪里?向前走得越遠,回去的路程越長,這是基本的常識,高中物理教科書的內容。
剛開始時,是三位顧問一起陪任總散步,后來,采取輪班制,一人一天;再后來,不知是哪位顧問干的,把本人被褥搬到了任總的榻榻米房間,每天清晨陪任總散步的光榮且艱巨的任務就這樣落到本人的頭上。實在無奈,否則這位顧問不會出此利己害人的下策。從此,本人最不喜歡的運動項目,就是散步!
從任正非的散步悟出:意志的力量可以彌補體力,一個人能行多遠,取決于其體力,更取決于其意志,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