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強調“以奮斗者為本”,但對于“奮斗者”的理解,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在華為,奮斗者,不僅僅意味著簡單的愿意加班、愿意吃苦,其具備以下五大行為特征:
一、要有成就欲望
這一點其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當下的社會比較浮躁,流傳著一些非常消極的情緒、消極的人生觀。在當前自媒體非常發達的情況下,這些消極的情緒傳播很廣,還有不少人點贊。其實這些消極情緒是不應該提倡的,我們要有分辨能力,比如流傳很廣的"一切都是浮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在一些老年人朋友圈里流傳的是:"我們活了60多年才活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原來以為老伴、子女是自己的,現在才明白,這些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身體才是自己的。"當然老年人要注意保養身體這是正確的,但是把其他的一切都認為不是自己的,沒有必要去關心,這屬于消極的情緒。至于"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財富都是浮云",這更是極其消極的情緒。雖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客觀事實,但面對這個事實,我們的態度才是最重要、最關鍵的。我們知道任何動物植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人也有生命周期。每一個人只能走完屬于自己的生命周期,無論60年、70年,還是80年、100年。但是在這個生命周期里,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要利用我們的知識、技能和智慧,通過艱苦奮斗,為家庭、為社會留下點什么,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享受如此優越的生活條件,那都是前人通過他們的奮斗留給我們的。假如每一個年代的人都只為了自己,認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不為后代留下什么,那么社會就不能進步了。其實我們經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實際上僅指物質財富。金錢、房子,這當然是帶不走的,軀體也會消亡,但是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有一種東西是不會消亡的,是會永存的,那就是精神層面的寶貴財富。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這一寶貴財富一直流傳至今,不斷積累、不斷發揚光大,最終才形成了現代社會。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同時代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發展中,很多革命先烈同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鼓舞當代人繼續奮斗。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有一批科學家,尤其是研制"兩彈一星"的專家們,以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勛們隱姓埋名20多年,把自己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事業,他們留下的這種"兩彈一星"精神也是永存的。正是這種精神,才激勵他們堅持在極其艱難的年代研究、制造了"兩彈一星",奠定了我們國家的大國地位。
作為普通人,同樣也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在社會提供的舞臺上,利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智慧創造財富,留給后人。對于個人來說,其所創造的財富可以改變其家庭的命運,為其家人過上幸福生活創造條件。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它在創財富的同時,同樣也要為社會作出貢獻。所以華為倡導員工要有成就欲望。成就欲望表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就是生活目標明確,為了改變家庭命運、家族命運,努力付出,從而留下點什么。華為早期主要招聘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畢業生,用華為的話說就是要招那些"胸懷大志,身無分文"的人。因為這些人有強烈的改變家庭、家族命運的欲望,他們愿意吃苦、愿意拼搏。對于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在城市里生活的那部分人,他們的生活并不那么艱難,但是他們同樣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欲望。對于這些人,華為同樣是需要的。以上這些人都有成就欲望,而且目標明確——為改變家族命運、家庭命運而奮斗,為實現人生價值而奮斗。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凡是成就欲望強烈的人,他在工作中就會盡心盡力,而不是盡力而為。華為倡導盡心盡力,反對盡力而為。兩者只有兩個字的差別,但是本質意義不同,效果也不同。盡力而為,就是指自身有什么樣的條件就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假如主管要求他表現更好,那么他會要求更好的條件、更多的資源。但是對工作盡心盡力的人,只要主管下達任務,他會拼盡全力去完成,即使沒有條件自己也會創造條件。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奮斗者在日常工作的表現上還有另外一個共同的特點:奮斗者都追求卓越,永無止境,不斷地在問自己,還能改進嗎?哪怕每天改進一點點,長期堅持下來,這個效果就非常了不得。華為的奮斗者就是這樣一群具有強烈成就欲望的人,他們懷著奮斗激情,常年奔波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那些條件非常艱苦的地區,他們通過幾年的奮斗,為當地建設了先進的通信網絡,看到當地人民都能用上先進的通信工具,他們發自內心地感到自豪,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成就感。當華為的奮斗者奮斗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發生的地區,通過他們的努力盡快恢復通信,為救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同樣感到自豪。當華為的奮斗者奮斗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北極地區,奮斗在海00米的高原,通過艱辛的勞動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建設先進的通信網絡,他們同樣感到無比的自豪,并有著難以形容的成就感。這樣的奮斗人生才是值得自豪的人生,這樣的奮斗人生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二、關注客戶,愿意為客戶創造價值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華為奮斗者的主要精力用于關注客戶,而且長期關注客戶、聚焦客戶,幫助客戶獲得成功。華為奮斗者的腦子里成天想的是客戶,客戶滿意與否?客戶有沒有新的要求、新的問題?所以他們會經常到客戶那里去聽一聽客戶的呼聲。但是現實中往往有一部分人,他們把有限的精力都用于關注自己:我在企業里成長得怎么樣?我能學到什么樣的東西?領導對我的印象怎么樣?后備干部的名單里有沒有我?外出考察的名單里有沒有我?這就不是奮斗者應有的態度。
對于關注客戶這個問題,任正非曾經說過:"你們天天把屁股對著我,這樣的干部才是好干部。因為你的屁股對著我,說明你的臉是對著客戶的,你在客戶那里傾聽客戶的呼聲,了解客戶的需求。如果你整天笑嘻嘻地看著我,每天圍著我轉,我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個70多歲的滿臉皺紋的老頭嗎?這說明你沒有到客戶那里去,沒有關注客戶。這樣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三、思想上保持奮斗,痛并快樂著
這里所說的奮斗不是被迫的,華為的奮斗者都樂于奮斗、愿意奮斗,而且保持長期奮斗的激情。當然這主要是思想上的艱苦奮斗,因為每個人工作的環境可能不一樣。在目前華為全球化的發展下,有一部分華為員工是在發達國家、發達地區工作的,但是更多的人是在不發達國家、不發達地區工作的,那里的自然條件相對而言較為艱苦。在不同地區工作有不同的特點。在非洲等不發達的地區,生活上非常的艱苦,但相對來講,客戶受到感動的頻率較高,華為拿到訂單的機會比較多。在發達國家,生活條件很優越,不那么艱苦,但由于社會非常發達,通信設備很先進,競爭對手也非常強大,要在那里開拓客戶并得到客戶的認可,非常困難,這需要一種奮斗精神。所以奮斗不是以地區來劃分的。在思想上要敢于去拼搏,去搞定客戶,去拿下訂單,而且要樂意去奮斗,要長期保持這種狀態。華為很多員工在海外條件艱苦的地區奮斗了若干年之后調回國內,或者到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地區去。但是過了幾年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又要被派到海外艱苦的地方去工作。
華為奮斗者必須隨時服從分配,要志在四方,四海為家。華為人在世界各地的奮斗故事非常多,華為專門出版了一本書,叫《槍林彈雨中成長》,這本書講的是華為員工在海外市場奮斗的故事。華為人在國內的奮斗故事同樣非常感人,比如在西藏墨脫縣,這個縣直到2004年還沒有公路,這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公路的縣,條件艱苦,更談不上通信網絡。華為人接受了任務,要在全國唯一沒有公路的地方建設通信網絡,困難重重。那里山高路險,自然環境極其艱苦。因為沒有公路,當地蓋房子的材料,都是靠人背運的。華為在那樣的地區建通信基站,所需的材料和設備,也只能靠人背運,距離很遠,有130千米,單程走一趟需要4天,來回一趟需要8天??咳吮尺@些設備和材料非常艱辛,但是華為人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把基站建成了。整個縣開通了通信網絡,全縣的人民能夠打電話了。很多人評論說像這樣極其艱難的工程,只有華為才能干。后來華為請當地員工擔任主角拍了一個短視頻,講述了該工程極其艱苦的建設過程。
四、奮斗要能看到價值貢獻
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對華為的奮斗有些誤解,以為華為人從來不休息,不斷加班,其實這不是奮斗。當然工作加班加點是必須的,但是華為人奮斗精神最重要的本質是為客戶服務,是為客戶創造價值;不創造價值的加班加點叫無效勞動,這不是華為提倡的。任正非曾經有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假如某個員工晚上都不睡覺,把煤球洗白了,這有意義嗎?那不叫奮斗,那叫無效勞動。因為煤球本來就是黑的,你費那么大勁把它洗白了是沒有意義的。"
華為對于奮斗是有明確定義的:奮斗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當然更全面的說法是:為了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創造價值,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斷學習提升,這也是奮斗。
五、能受寂寞委屈,能自我批判
這里講的寂寞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當你奮斗作出了貢獻,也為客戶創造了價值,但是相應的報酬暫時還沒有取得,也就是說你取得了成就,卻還沒有及時拿到獎金。這個時候你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以為自己作出了成績應該立刻拿到獎金,應該立刻得到提拔,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華為人必須要認識到,創造價值跟創造價值被認可,并獲得相應的報酬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這是正常的現象,所以要耐得住寂寞。寂寞的第二個含義是生活、工作環境中的寂寞,這對華為人來說有現實意義。尤其是華為邁入全球化之后,有一部分華為員工奮戰在某些很不發達的國家中,那里自然條件很差,這會讓人感到寂寞。尤其在開拓很多小國家市場的時候,起初就派一位員工去,孤身奮戰,開拓疆土。一個人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幾年,這是會使人感到寂寞的。華為人能耐得住寂寞,持續艱苦奮斗,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當然還要受得了委屈,因為一個人一生當中,難免會受到委屈,想要得到完全的公平對待是不現實的。
關于耐得住寂寞,任正非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他說:"每個人都能甘于平淡,耐得寂寞,默默奉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一種偉大的人格修煉。板凳要坐十年冷,我們幾萬員工已經做到了,才有了華為的今天……你終于會享受到這種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的快樂。"
關于華為人耐得住寂寞,在海外堅持艱苦奮斗,為客戶創造價值,流傳著兩個非常典型的故事,在華為幾乎人人皆知,被稱為華為精神的代表。一個故事叫"累死的大公雞",還有一個故事叫"一人一廚一狗"。
先講"累死的大公雞"的故事。這是關于華為一位年輕員工的故事,他2005年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了華為。新員工培訓結束之后不久,他就被派往非洲中部的一個國家——乍得,這個非洲內陸國家條件非常艱苦。華為只派了他一個人到這個國家去,所以他非常孤單,非常寂寞。沒有娛樂的條件,也沒有健身的設備,他白天忙于拜訪客戶,上班前或者下班后的空閑時間里,他為了鍛煉身體,就開始跑步。為了消除寂寞,他去市場上買了一只大公雞。大家知道中國古代就有斗雞的游戲,那是雞跟雞斗,人在旁邊欣賞。但是他買了只雞,是為了人跟雞斗。當地塵土飛揚,條件很差,他就在自己的院里沿著圍墻跑步,追著大公雞跑,這樣就不再寂寞了。這名年輕員工追著大公雞,沿著圍墻跑了半小時。盡管他覺得自己跑得并不是很快,但是這只公雞展開了雙翅,好像要飛出外墻去,似乎已經受不了了。后來他就上班去了,等他中午下班回來,發現院子里的大公雞倒在地上累死了。非洲中部氣溫非常高,經常達到50攝氏度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大公雞很容易被累死。這個故事后來就叫作"累死的大公雞"。故事流傳到國內,在華為內部口口相傳,傳播范圍非常廣,華為人幾乎都知道,把它當作華為人在非洲奮斗的典型故事。在華為,大家認為這就是華為人在海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代表了華為精神,影響了許許多多的華為人。
2020年7月,"累死的大公雞"故事的主人公梁挺從非洲回來了。他寫了一篇長文,回顧了他在非洲艱苦奮斗15年的感人故事。他的故事于2020年7月17日在華為內網的"心聲社區"上發表,文章的標題是《華為的追雞少年退休啦》。文章一發表,便馬上引起了轟動。許多華為員工在他的文章之后發表了非常精彩的評論,現摘錄其中部分評論:
"原來樓主就是把雞追死的主人公??!""我一直以為把雞追死只是一個段子,沒有想到竟然是你干的!!!""原來樓主就是天涯上面追雞的主人公啊,祝福樓主!"
"終于找到追雞的真兇啦!"
"建議公司把華為人的故事整理成劇本,拍成一部華為版《士兵突雞》電影或電視劇,體現我司取得現在的成績,靠的是一代代華為人頑強拼搏、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乍得追雞英雄傳》的男主角終于現身了。"
"原來是您啊,久仰久仰,失敬失敬。"
"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聽著您的傳奇被忽悠去非洲歷險的。""祝福,我也是熱愛海外工作和生活的一員,習慣了海外的簡單直接,痛并快樂的工作和生活。祝未來更美好!"
有一次,記者問任正非說,華為的精神是什么?任總的回復是,華為的精神,就是一人一廚一狗!這是什么意思?故事原型來自于非洲南部和馬達加斯加之間一個偏僻島國科摩羅的葉輝輝寫的文章《一人一廚一狗》,葉輝輝剛剛畢業就去了華為,不到一年就被派到了科摩羅群島,一個人去開拓業務,那個地方特別窮,一天只有一個小時能夠用上電,而且這里基本上就處于失聯的狀態,而且整個國家就幾十萬人口,生活很艱苦,吃也吃的不好,小伙子就很寂寞,于是就找了一條狗陪自己。然后華為公司了解到當時的狀況以后,就給這個小伙派了一個廚師,這還不是一般的廚師,這可是一個五星級的大廚,連金槍魚都能夠研究出來18種做法。當這個廚師來到科摩羅做好第一頓飯,端到這個小伙子面前的時候,他感動的都哭了,整整哭了一個小時。
這個小伙又買了兩條狗,取了兩個名字,一條叫收入,一條就叫回款。然后成天就這么叫著收入回款,收入回款,那這個業績能不好嗎?就在收入和回款的守護之下,小伙在科摩羅的業績不斷的上升,取得了當年華為公司全球小國業績第一的成績。可是這一份成績單上,滿是血和淚,是這個小伙子冒著生命的風險,從暴風雨的海上,拿回了那份比自己生命都重的合同。最終,科摩羅政府因為華為驕傲的對外宣布說,我們是印度洋上第一個上4.5G的國家。
很多華為員工在海外艱苦地區能夠堅持下來,都是痛并快樂著。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