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建:微碼公司營銷副總
李斌:微碼公司研發副總;
李富才 王超棟:營銷骨干,歐陽建的下屬。
王曉彤:王程之女,創二代,普林斯頓學成歸國,承接其其父親王程的事業。
陳威:微碼公司新銳項目經理
地點:微碼公司的三樓會議
接上周。
想到這里,歐陽靜雯問到:“請問張老師,如何收集到高質量的需求?為何我們微碼公司之前推行需求管理,收集到的要么是低質需求要么是科幻需求?
這個問題對于張笑天而言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在他的咨詢生涯中見到太多公司推行需求管理失敗了。
很多公司原先是研發和市場割裂,研發坐在家里開發產品,做出來的產品總是和客戶隔著那么一層。當很多公司知道需求管理這種情報管理的方法以后,便如獲至寶,但往往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變成了一個市場一線的人在制造那里,總部在分揀垃圾的這樣一個狀態。總而言之很多公司情報管理系統是:一段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華為情報管理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張笑天也是想了好久才想清楚。在張笑天咨詢顧問生涯的早期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后來經過成功和失敗的反復驗證,張笑天終于搞清楚了。
1.在華為建立情報管理系統之前,華為就有以客戶為中心的文化,無論華為公司的高層如任正非、李一男、鄭寶用身體力行,而且研發的中層如盧贛平、彭志平等也主動到客戶那里去,和客戶交流,聽取客戶的聲音,確定產品開發方向。在華為研發有這樣一種文化:你開發的產品大賣了才是真正的牛人。
2.需求管理機制幫助華為把這種文化給例行化和機制化:需求從客戶中來,最終要回到客戶中去——通過市場管理、需求管理流程從客戶業務場景中提取需求開發指導;通過IPD流程正確實現需求,提供給客戶。
3.在華為需求管理的來源主要有“銷售項目的需求”和“非銷售項目的需求”。銷售項目的需求售前識別的不滿足項,由產品經理負責提交;售后識別的新需求和問題,由交付實施經理提交。
非銷售項目需求主要有:拜訪客戶、市場交流研討、展會、競爭對手分析等識別的需求,在這些年針對需求“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完的情況下,華為又采用了“場景切片法”洞察客戶潛在的,客戶自己都說不清楚、沒有意識到的需求。
4.在華為資深的研發經理,資深的銷售經理,資深的產品經理和交付經理是提交需求的主力。并且華為對需求提交的質量有嚴格的要求,需求必須包括:客戶的問題、應用場景、需求價值和需求的描述。
5.在華為需求的收集,特別強調與客戶的互動,在2002年,張笑天還在華為時,任正非就講:“產品經理更要多和客戶交流。我們過去的產品經理為什么進步很快?就是因為和客戶大量交流。不和客戶交流就會落后。所以我認為產品經理要勇敢地走到前線去,經常和客戶吃吃飯,多和客戶溝通,了解客戶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你不清楚客戶的需求是什么,你花了很多精力,辛辛苦苦把系統做好,人家卻不需要,你就得加班加點地修改,浪費了時間。
就好比你燒了黃金珍珠飯給客戶送過去,人家不吃,他們需要的是大米飯,你回過頭又重新燒了大米飯,時間就浪費了!所以還是要重視客戶需求,真正了解客戶需求。”
6.同時在機制上,需求管理和任職資格掛鉤。要想升職加薪,有效需求的采納數量是其中關鍵一項。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而國內很多企業推行需求管理都踩過哪些大坑呢?
(下周待續)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