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翱翔老師解讀】:如果IQ、知識、業務技能高但缺乏團隊建設和管理能力的話,專業優勢就成為劣勢和負擔,因為專業優勢會使當事人成為自命不凡、苛求下屬、親力親為的任務驅動者,而無法承擔領導團隊的責任。他們往往只關心任務,如同文中的作者一樣,而不知道如何建設團隊,如何與團隊成員打交道,如何有效激勵團隊、如何帶領團隊實現目標。
那么有人會問:張老師,難道一個人完成不好嗎?不是不好,而是在現在社會里,很難再憑借一人之力力挽狂瀾,完成一項復雜的任務。作為項目經理,你一旦有這樣天真的想法時,必將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在華為時曾經一個同事,不能不說他本身非常有能力(專業領域),牛人相輕,他覺得他的團隊成員這個也不好,那個也比較蠢,甚至他還把制造代表給踢出了團隊,很多活攬在自己身上,最后以慘敗收場,最終回到了技術崗位。這樣的失敗案例,只要你稍加注意,不勝枚舉。
一個人無論多么能干、聰明,多么的努力,只要他不能或是不愿意與團體一起合作,日后絕不會有什么大成就。以下是正文。
1987年的圣誕節前夕,當我正在美國進修資管碩士學位時,有一門課要求我們四個人一組到企業去實際幫他們寫系統,由于同組的另外三個美籍成員對系統開發都沒什么概念,所以我這位組長只好重責一肩挑起,幾乎是獨立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終于拖到了結案,廠商及老師對我們的(其實是我的)系統都相當滿意。第二天我滿懷希望的跑去看成績,結果竟然是一個B,更氣人的是,另外那三個老美拿的都是A。我懊惱極了,趕快跑去找老師。
“老師,為什么其它人都是A,只有我是B?”
“噢!那是因為你的組員認為你對這個小組沒什么貢獻!”
“老師,你該知道那個系統幾乎是我一個人弄出來的,是吧!”
“哦!是啊!但他都是這么說的,所以.....”
“說起貢獻,你知道Bryan每次我叫他來開會,他都推三阻四,不愿意參與嗎?”
“對呀!但是他說那是因為你每次開會都不聽他的,所以覺得沒有必要再開什么會了!”
“那Jeff呢?他每次寫的程序幾乎都不能用,都虧我幫他改寫!”
“是啊!就是這樣讓他覺得不被尊重,就越來越不喜歡參與,他認為你應該為這件事負主要責任!”
“那撇開這兩個不談,Mimi呢?她除了晚上幫我們叫Pizza外,幾乎什么都沒做,為什么她也拿A?”
“Mimi啊!Bryan跟Jeff覺得她對于挽救貴組陷于分崩離析有絕大的貢獻,所以得A!”
“親愛的老師!你該不是有種族歧視吧?”
“噢!可憐的孩子,你會打籃球嗎?”(Oh!Poor kid,Do you play basketball?)
這事到底干籃球什么事?這么說吧,任何一個在臺灣長大的大學生,對于競爭大約都不會陌生。大考、小考、一路到聯考,能夠順利進到大學的,大概都算得上是競爭中的勝利者。但是不幸的是,聯考的競爭比較像是打棒球,而不是打籃球。你瞧,如果你當一個外野手,球飛過來了,你只能靠自己去接住它,別的隊員跑過來,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因而妨礙了你的接球。聯考也是這樣的一場個人秀,無論你的親朋好友、老師同學有多么的想幫忙,但是出了聯考大門,你會發現這類個人秀型的競爭是很少見的。不論你是工程師、經理人或是特殊教育的老師,你的成就必須仰賴別人跟你的合作。就像是一個籃球球員那樣,任何的得分都必須靠隊員之間縝密的配合。好的籃球球員如Jordan,除了他精湛的球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與隊員間良好的默契,以及樂于與隊員共同追求卓越的精神。
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就已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回顧我學習的歷程,我發覺在那天上午,我的老師給了我一份甚至比碩士學位更寶貴的圣誕節禮物。他讓我了解到狹隘的抱著‘你贏就是我輸’甚至‘只取不予’的生活態度,雖然有時會占到一些小便宜,但是最后卻只會造成自己悲慘的下場。不論我的目標是升官、發財、還是單純地享受工作樂趣,我都需要團隊的合作才能達到目標。今天的我,每一天的工作都需要上級的提攜、同事伙伴。
記得在我高中的時候,父親常常告訴我:“人生就像是一局橋牌,能夠把一手爛牌打到最好,就是成功。”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在這里,我想要說的是:“有時候人生也像是一張牌,不論你是一張黑桃老K還是紅心小三,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一組同花順里面。”一個人無論多么能干、聰明,多么的努力,只要他不能或是不愿意與團體一起合作,日后絕不會有什么大成就。
你會打籃球嗎?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