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不知道他們的感受,不說出他們知道的內容, 而且不按照他們說的話去行動。 從市場調查到切實發生的消費行為, 這中間還有三步要走。 —— 奧美公司創始人大衛· 奧格威
20世紀50年代,美國通用磨坊下的貝蒂妙廚為了解決家庭主婦們的時間和精力問題,開發出一款全配方蛋糕面粉,使用者只需把蛋糕粉用水調和到一起,裝進盤子,送進烤箱,然后鮮美的面包就可以出爐,其味道和花幾個小時精心制作的一樣美味,堪稱完美。他們在訪談時,絕大部分人回答: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買。
但是盡管依靠貝蒂妙廚這個強大的品牌,但是其銷量并不好。
那么為什么呢?
讓我們還原到真實的場景便很容易理解:
和傳統的蛋糕烘焙方法比起來,新產品節約了他們太多時間和精力,非常方便,方便到讓她們覺得自己是在糊弄丈夫和客人(請大家注意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大多數家庭主婦覺得使用這種方便蛋糕粉就像使用“速凍食品”一樣,會產生罪惡感,覺得沒有盡到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
三年前曾經輔導過一家著名小家電生產商,當時家電智能化浪潮如火如荼,他們的微波爐產品線的產品經理問我:“張叫獸,我們現在在規劃一款高端智能微波爐,你覺得在微波爐加上WiFi,高端智能微波爐,這個主意棒不棒?”我實在想不出在微波爐加WiFi的好處和應用場景,于是問他:“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他說:“張叫獸 ,你真是oldfashion,這樣你就可以拿手機來操控微波爐了。”這位產品產經理把一堆問卷拍在我面前,豪氣沖天地說:“張老師,這是我們的調研問卷,95%的人都說愿意購買。”
最后的結果你現在也知道了:帶WiFi的高端智能微波爐,并沒有照亮你的美,銷量很不好。
還原到真實的使用場景:先掃碼下個APP,然后連上網,去操作微波爐,增加的麻煩比帶來的便利多多了。而且增加了WiFi模塊,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價格,消費者并不想為“高端智能”掏智商稅。
輔導一家健康醫藥公司期間,他們曾經讓我試喝一款基于中草藥調便秘的保健品,口味有點特殊,喝起來有點類似大蒜或燒糊的味道。我問他們,你們怎么看這個味道,他們告訴我他們做過消費者測試,大部分認為很正常。消費者反饋都能接受,如下是調研時消費者的反饋:“一開始中藥味挺濃,但吃到嘴巴里,有甘草回甘的味道”,“中藥它本來就應該有味道的,要是沒有味道就不對了”,“一點味道沒有,誰知道這東西是什么呢”。
我對這個結論非常質疑,不出所料,最終銷量慘淡。那么為什么調研和實際結果相差這么大呢?
讓我們還原到真實的場景:因為特殊口味,消費者每喝一次就提醒自己不舒服,生病了,每個人都討厭自己生病這種感覺,這也是為什么大量癌癥病人在化療后康復期忘記按時吃藥,盡管這會導致他們復發率增高一倍。因為人的大腦天生討厭痛苦。
所以,如果是輕微的便秘,他們會吃水果粗糧來代替,譬如香蕉和紅薯等;
如果嚴重便秘者,它的口味會不自覺地拿它和藥品比較,而保健品的起效時間是沒辦法和藥品PK的,在這點上和藥品PK,就是拿自己的劣勢來進攻別人的優勢。而且重度便秘者期望快速見效,保健品是達不到這個預期,否則也就不是保健品了,就是藥品了,達不成快速見效的預期,于是消費者不滿。
洞察的中文詞義,看穿,觀察得很透徹。召集一群女士按組坐下,問他們有關美容產品的問題,你得不到任何真實的東西,他們只會把自己認為你想聽的東西告訴你,和男人談論汽車時的情況也一樣。他們往往會出于某種動機、需求和理解,信口開河,夸大其詞。
所以輕易得來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就像輕易得來的愛情不是愛情,但是做出好的洞見,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個手持魔杖的魔術師,或者一個喬布斯或者馬斯克那樣的產品經理。 它需要的不是天才, 而是站在客戶的角度來觀察世界。 它也不需要有多么聰明, 而是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思考和對真實場景的感知。
所以,做客戶調研不要有“撈一把”的想法,不要指望著讓消費者告訴你答案,不要想著問問消費者就知道開發什么產品了,不要想著客戶痛點就在那非常呆萌地等著你。實際上,做過產品的人都有這種經歷:剛開始你訪談一兩組后,你想對著天空大喊:“我胡漢三終于知道怎么干了!”。但接著你訪談7、8組之后,你發現自己迷失了,你根本不知道客戶想要什么,各種沖突的觀點在你腦子里翻江倒海,像令狐沖身上被注入的八股真氣一樣,你甚至感覺到胃里像插了兩把刀一樣。如果你繼續思考挺過去,那么恭喜你,到了這個階段,迸發出來的東西才是洞見,才是真正的東西,但是很可惜,大部產品經理會在這個階段放棄繼續思考。
讓我們再次回顧大衛· 奧格威說的話:顧客不知道他們的感受,不說出他們知道的內容, 而且不按照他們說的話去行動。 從市場調查到切實發生的消費行為, 這中間還有三步要走。
你們公司是如何洞察需求的?在客戶調研中,掉進去哪些坑?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下期預告:洞察客戶常問的問題和技巧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