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飛機上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那么多企業里會存在“三個和尚”? 其實企機制的建設就是四化的建設:業務方法流程化、組織結構專業化、企業管理制度化、人員職業化。這就像企業治理的木桶的四塊木板,我們應該哪塊板短補哪一塊,邊際效應才會最大?否則只能是緣木求魚。
企業一定要用職業化的人。所謂職業化,就是符合崗位技能要求、有職業情操和職業道德。 很多企業為圖便宜會低成本地去招聘一些不職業化的人。可是,低成本招人,必然高成本地消化。
不職業化的人做事情往往是半吊子,到最后出了問題,將事情做砸了,企業往往不會首先覺得是這個人的能力有問題、態度有問題(因為中國管理者大多喜歡做老好人嘛),而是會設計很多流程(反正在企業中閑人有的是)以及復雜的表格來避免再次出問題。
舉個例,
之前我和一個公司合作時發現,他們的一個簡單的報銷表格竟然弄成了一個復雜的excel,填一個簡單報銷表要花差不多2小時。我問為什么會設計的這么復雜,他說因為發現有人虛假報銷。我說那為什么不把那個人給開掉,而讓所有人為那個愚蠢的錯誤買單呢?
再舉個例,
我與另一個公司里做咨詢輔導時發現:他們上下班規定打卡,每次打卡的時候就會有一個保安站在卡機前。我很奇怪,問什么,這個企業的行政部門說:以前發現有員工代打卡(自己沒到,讓別人打卡)。我問他們有沒有考慮到成本?他們很得意地說:“張老師,你看保安閑著也是閑著,把他們充分利用起來,沒有成本。”我笑了:我指的不是這個。你們有沒有想過員工的心理成本啊。研發人員敏感而自尊,他們肯定會想:公司居然連打卡都不信任我。 試問他們會用心地、賣力地為公司效力嗎?
我還有一個例,
我見過在一個公司里,公司自己的測試部測完之后,必然找第三方再次測試(測試項目一樣),因為他們覺得“他們自己的測試不行”。
在很多公司里,往往是“人品不夠,流程來湊“。明明是因為個人的問題,卻建立大量復雜的流程、模板、表格來試圖彌補。而本土的咨詢公司更加推波助瀾,樂見其成。因為很多本土咨詢公司咨詢就等于流程、模板、表格的交付。
讓企業所有的人為一個不職業化的錯誤買單,才是企業最大的成本。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