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準備推出Boomboxes音箱,他們召集了一些潛在的消費者,組成焦點小組,來討論這個新產品應該是什么顏色:黑色還是黃色?
經過這一組潛在購買者的討論,每個人都認為消費者應該更傾向于黃色。
這次會議后,組織者對小組成員表示了感謝,并告訴他們,在離開時,每個人可以免費帶走一個 Boomboxes音箱作為回報。他們可以在黃色和黑色之間任意挑選,結果每個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為什么消費者會口是心非?用戶研究到底要怎么做?
索尼對Boomboxes音箱概念的測試屬于焦點小組法,焦點小組是又稱小組座談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談會的形式,挑選一組具有同質性的消費者或客戶,由一個經過訓練的主持人以一種無結構、自然的形式與一個小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費者或客戶交談,從而獲得對有關問題的深入了解。
但是,敏感或者與個人關系密切的話題不適合作為焦點小組話題。焦點小組主要是用于觀察某一群體對某個主題的觀點、態度和行為,而不能用于確定用戶的個人觀點和行為,譬如用戶畫像,需要了解不同用戶的個人行為、愛好、習慣和動機等和產品相關的信息,羅馬尼亞的一個研究小組曾經做過焦點小組和深度訪談的對比實驗,從實驗中,他們發現,當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教員被問到諸如“您如何評價研究機構對個人績效的評估體系?”這類與個人發展或收入比較密切相關的問題時,焦點小組和深度訪談得到的回答截然不同。而當被問到“您如何評價研究機構和商業環境之間的關系?”這類和個人不太相關的問題時,焦點小組和深度訪談得到的結論卻能基本保持一致。
這和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情況也比較一致,對于和自己不太相關的信息,能客觀理性地進行分析和評價,但對和自己有關或不愿公開的信息,尤其是在有其他人的情況下,表達意愿和真實性難免有所失真。
因為人會基于自身所處的角色、所在的場景和個人的認知判斷,選擇性地說一些他覺得正確的話。但是,我認為在這個場景中所謂“正確的話”,并不代表這個用戶真實的選擇。因此焦點小組并不適合討論敏感或和個人關系密切的話題,人們會出于自尊、或保持和其他人趨同的心理而阻礙自己表達真正的意見或建議。
所以用戶研究不是問客戶,你想要什么?如果你直接問客戶想要什么,并據此開發產品,你將面臨開發過時產品的風險。如亨利福特所言:如果你問客戶想要什么,他永遠告訴你:一匹跑得更快的馬。所以不要問用戶想要什么,不要和用戶談解決方案,這是廠家的事情,不要試圖把廠家自己該做的事情,該決策的事情推到消費者身上。
做產品就是和客戶談戀愛。實際上大部分人在實際生活中都有類似的經歷,我們一起回憶下這個場景:在大學冬天的里,你打算向一個心動已久女孩表白,在寒風瑟瑟里,點起心形蠟燭,你雖然凍得像條狗,還精神抖擻的抱著吉他唱著《愛你一萬年》,然后女孩子下來對你說:你這個人真討厭。你肯定不會覺得女孩真的認為你討厭,高興地跳起來。如果女孩對你說:你這個人真壞。你大概知道這個事情成了。如果女孩對你說:你是個好人。你聽了之后肯定想哭,是吧?你會根據實際的場景解讀你心愛的女孩的話,但是為什么在實際做產品的時候,你不去根據實際場景來解讀客戶的話呢?而把做什么產品推到客戶身上呢?
不管我們做焦點小組還是深度訪談,我們都要把客戶的“聲音”-- 包含需求或者需求線索的語言,和圖畫(聲音發生的實際的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客戶的環境和體驗)對應起來,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真實的困境和想完成的任務是什么。
同樣做焦點小組也一樣:我們必須也要對照圖像,必須重新觀看錄像,不僅要聽取參與者的發言內容,而且要觀察發言者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企業在做產品的概念測試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因為參與者往往不愿意對設計的“概念”提出激烈的反對意見,只有當企業自己觀察到參與者不屑一顧的嘲諷表情時,才會認識到概念并不受歡迎。
另外在sonyBoomboxes音箱測試中,設置實際行為,也是圖像的一種做法。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