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通過控制過程質量,來保證結果質量”,而對于關鍵交付件的“技術評審”,正是有效保證過程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從咨詢的過往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企業在意識層面對技術評審的必要性還是認可的,但在實施層面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技術評審的一些關鍵點。
首先大家要對評審活動的幾個目的達成共識:
a.發現錯誤和優化設計
b.評估設計質量(成熟度)
c.規避風險
d.跟蹤需求
基于上述目的,著重強調兩點:
1.前三項大家相對都比較熟悉也很好理解,但“跟蹤需求”似乎容易被沉迷于技術細節的大拿們忽略。任何受歡迎的產品都是為滿足客戶的需求而誕生的,技術方案的選擇和設計源于產品規格,而產品規格的源頭還是落在需求,因此,在技術評審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這種溯源的視角,避免評出“客戶不需要的’好’產品”來;
2.技術評審重在發現問題,要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來面對會上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在交付件上傾注了不少心血的文檔作者,一定要控制內心“護短”的沖動,千萬別把評審會開成了辯論賽。另一方面,各方參與者不能只是盯著評審最后那“過/不過”的結果,而應該就發現的問題給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目標統一后,要想技術評審會開出成效,還得注意下面三條:
1.評審要素表(Checklist):技術評審的核心,它需要積累和維護,用一個人工智能上比較時髦的詞來說,這個表單是需要”喂養”的,只有平時多注意經驗和案例的收集和提煉,才能逐漸建立和固化最適合企業自身產品的評審要素表,一定程度地減少對個體專家的依賴;
2.會前的材料預審:通過咨詢我們了解到,有太多的評委都是在會上才“第一次”看到待評審材料的內容,沒有預審,沒有準備,其效果可想而知,未經過充分的思考和審視,匆忙間提出的問題雞毛蒜皮,毫無養分,極大地削弱了技術評審的價值;
3.會后的問題跟蹤:“虎頭蛇尾“也是技術評審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會上非常激動,會下一動不動“的現象屢見不鮮,實在是可惜。華為的優秀實踐,是有專人對技術評審會上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記錄和持續跟蹤,甚至是進展通報的形式來真正確保問題的有效閉環。
希望容老師以上的分享,能夠對大家做好技術評審有所幫助,也歡迎各位研友們留言交流和討論!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