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17日,美國總統胡佛簽署《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兩萬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至歷史高位。這個被1128位經濟學家聯名反對的法案,最終將美國拖入"大蕭條"深淵——三年間國際貿易額縮水66%,底特律街頭排隊領取救濟糧的隊伍里,站著的正是被關稅反噬的汽車工人。《國富論》中早有警示:"試圖通過高墻阻擋經濟規律者,終將被規律碾碎。"
再次回首2018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時,一家浙江吸管廠老板曾在采訪中說:“美國人買我們的吸管,是因為一支只賺三厘錢的生意他們做不了。”六年后,當白宮再次舉起關稅大棒,Temu上一款中國制造的露營帳篷正以“72小時北美直郵”的速度搶占市場。歷史總在重復一個真理:“打鐵還需自身硬”。
美國街頭貨架上的“越南制造”家具,螺絲釘來自東莞;墨西哥組裝的電動車,電池產自寧德。
關稅壁壘像篩子,終究攔不住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商品依賴度不降反升——2023年中國占美國進口商品比例仍達16.5%,沃爾瑪倉庫里“中國制造”的標簽比2018年更多。
這讓人想起任正非的清醒:“華為沒有哲學,華為的哲學就是活下去。”當特斯拉上海工廠用“45秒下線一臺車”刷新效率,當SHEIN用“小單快反”模式碾壓ZARA,中國企業早就明白:“市場從不同情眼淚,只獎勵硬實力”。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加征關稅的“精準打擊”反而倒逼中國產業升級——以光伏產業為例,2012年歐美“雙反”制裁后,中國光伏企業痛定思痛,十年間將單晶硅片成本從每瓦12元降到2元,如今全球90%的太陽能板來自中國。偷雞不成蝕把米,所謂制裁,有時不過是競爭對手替你交的“學費”罷了。
把生意做成“剛需”,就不怕別人掀桌子
某家玩具品類客戶的故事值得品味:2019年關稅加征后,他們把芭比娃娃的頭發換成可降解纖維,價格漲了30%,反而拿下沃爾瑪億元訂單。
老板說:“當你的產品無可替代,買單的人自會想辦法。”而這,這恰是車企比亞迪的生存智慧——比亞迪用DM-i混動技術繞開專利封鎖,用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打破技術壁壘,最終讓歐洲車企排隊求合作。又如近期備受矚目的的Tiktok,其創始人張一鳴說得透徹:“算法沒有國界,但服務器需要真刀真槍。”TikTok在美用戶突破1.7億時,國會山的聽證會反而成了免費廣告。
所謂“卡脖子清單”,從來卡不住真正會游泳的人。最新案例是國產大飛機C919——即便美國限制航空零部件出口,中國商飛用五年時間將國產化率從30%提升到60%,今年斬獲1200架訂單。正如波音前工程師私下感嘆:“他們不需要模仿了,現在是我們該研究他們的供應鏈。”
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中寫道:"越是寒風凜冽,越要向下扎根。"當TikTok用算法牢籠外的第二增長曲線重構全球社交版圖,當比亞迪以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突破專利封鎖,我們看到中國企業的破局之道——用技術創新的確定性對沖政策變動的偶然性。
普通人的破局之道:與其抱怨風雨,不如自己撐傘
回到普通人的視角,蘇州電子廠90后技術員小陳的故事頗有啟示:當美國制裁芯片時,他白天調試進口設備,晚上研究國產替代方案,三年后成為長三角搶手的“設備醫生”。他說:“國際形勢我看不懂,但設備參數我能控制。”這種“反脆弱”能力,正是普通人對抗不確定性的利器。
就像直播行業巨變中轉型的東方甄選,當董宇輝在鏡頭前用英語講解牛排時,觀眾記住的不是關稅稅率,而是知識賦予產品的溢價。“世界越動蕩,專注力越值錢”——當你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時代的驚濤駭浪反而會成為托舉你的浪潮。
結語:“中國的經濟是一片大海,不是小池塘。”當特斯拉德國工廠用著上海運來的4680電池,當波士頓超市里中國生產的“關稅計算器”熱賣時,我們終會明白:“真正的競爭力,從來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長出來的”。回頭看那個浙江吸管廠,如今他們研發出可食用淀粉吸管,拿下星巴克全球訂單。老板在朋友圈寫道:“別人筑墻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長翅膀。”或許這就是中國制造的答案: 關稅能擋住商品,但擋不住野蠻生長的生命力。
選擇羅蘭格,選擇專業
關注公眾號
查看更多分享內容
